原标题:各地疫情发展态势如何?各地为何修订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最新研判→
各地的疫情发展态势如何?当前疫情与之前疫情有何不同?新冠感染者以轻症为主为何还要“动态清零”?为何修订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最新研判
关于近期各地疫情
Q1:吉林省的疫情发展态势如何?
雷正龙:疫情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表示,3月1日-3月21日,疫情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41000例,发展波及28个省份。态势吉林省疫情处于高位发展阶段,何为何修3月1日-3月21日,订核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22000例,酸检施自3月14日以来连续8天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均超过1000例,测组疫情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织实两市社会面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南最
总的新研看,目前全国疫情处于高位平台阶段,判→疫情防控面临复杂性、各地艰巨性、疫情反复性的发展严峻形势。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派出督察组赴10个省份开展督查工作,查漏洞、补短板,以问题为导向督促落实整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驻各省份工作组继续指导疫情发生地区科学果断划定风险区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核酸筛查的统筹协调,加强转运力量的储备和高效调配,优化医疗和隔离资源的利用并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尽快阻断社区传播。
Q2:新冠感染者以轻症为主为何还要“动态清零”?
梁万年:符合中国国情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果在新冠感染者以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的疫情形势下,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政策?
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输入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因为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大流行期,仍然是构成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我们国家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还在上升阶段,所以外防输入的压力依然存在。另外一个方面,当前我们国内本土已经呈现了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态势,所以内防扩散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这些压力,必须要坚持既定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
第二,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来看,和德尔塔病毒相对致病率,尤其是致重症率和致死率有所降低,但是传播力很强,这种强大的传播力使感染人数基数很大,一个大的感染人数乘上它的致病率或者致死率,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大的重症的群体,甚至是死亡的群体。所以从相对数来看,似乎轻微,从绝对数来看危害依然很大,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忽视。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在的无症状感染或者轻症比例的增高,是由三个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一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相对温和。二是疫苗接种效果。接种疫苗感染以后,轻症可能比例就高,甚至让他不出现症状。三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不感染或者是感染以后能够快速识别出来,让病情不发展。要看待隐性或者无症状感染、轻症感染比例高,是这三个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第三,我们国家是具备“动态清零”的基础和条件,更具备能力,而且几年来的防控已经证明,实行“动态清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有效做法,一个经验,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Q3:对“物传人”风险有何新的认识?
吴尊友: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方式进行传播,但不是疫情主要传播方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的手接触到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等进入人体。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造成传播。所以,在新冠肺炎预防中,我们把手卫生作为一项重要个人防护措施予以强调。
Q4:香港不做全民核酸检测是“躺平”?
梁万年:不能认为不做全民检测就放松了疫情的防控
梁万年表示, 不做全民的核酸检测并不意味着香港现在疫情防控就是躺平,实际上一直围绕着“三减、三重、一优先、四集中”这些战略部署在和疫情作斗争,并且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所以不能认为不做全民检测就放松了疫情的防控,我倒以为,恰恰是依据疫情的态势变化,通过优先、科学的原则完善、修订、优化相应的措施。另外,香港实际上也在进一步地扩充检测能力,特别是核酸检测能力,除了固定的布点以外,还专门设立了流动检测点,从检测策略上,除了核酸检测以外,也使用了抗原检测技术,让在家就可以自我检测,并且通过相应的报告系统,以便能够更早地发现可能的感染者,并且加以管理。我想,这些措施加起来,在当前来说,对香港的疫情防控是有重要意义的。
Q5:当前疫情与之前疫情有何不同?
吴尊友:实施“动态清零”难度比以前大,要更快更早采取措施
吴尊友表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现在面临疫情的严峻性、特殊性以及它的特点。
第一,我们应该把当前面临的疫情放在一个全球第四波新冠流行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虑。全球第四波疫情起源于非洲,从去年11月份开始,逐渐从非洲传到欧洲、美洲,再从欧美国家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蔓延。从全球来看,当前西地区处于疫情高峰流行阶段,受我国周边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高位疫情的影响,近期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明显增多,外防输入的压力明显加大。
第二,从病毒来看,造成第四波全球流行的病毒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这个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比例比较高的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我们尽早发现疫情变得更加困难,使得防控工作落实更加困难。
第三,从人群来看,和一年前相比,人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年以前,我们每个人对新冠病毒都没有免疫力,现在90%的人通过疫苗接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有免疫力了,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症状,这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事情,不会对个体有更大的伤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说,由于有大量的无症状或者隐性的感染者,使得我们疫情的发现变得更加困难,给我们及时控制疫情增加了难度。
第四,从无症状感染者来看,一年前和现在的无症状感染者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已经大不一样了。在一年以前,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人数比较少,在疫情传播扩散中的作用非常有限,而现在由于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是特别轻症的病例,他们在疫情传播扩散当中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我们的防控工作增加了困难。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我们仍然坚持“动态清零”这个方针,但我们“动态清零”实现清零目标的难度比以前更大,这就需要我们更早地发现疫情,更快的采取措施,各项措施的落实需要更彻底。谢谢。
Q6:新冠疫情防控有哪些误区容易被人忽视?
梁万年:新冠疫情防控有三个误区
梁万年表示,因为现在往往有三个误区可能被人们所忽视:
一是认为奥密克戎这个株是温和的,有人称为它是大号流感,我们从专业上反复说,现在不能说它就是大号流感,它仍然是有危害的,特别对庞大的14亿人口是有危害的。
二是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已经放松甚至是躺平,认为他们做了,我们应该跟着做。但是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块的基础是不一样的,防控的理念不一样,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的防控理念是健康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会通过被动的免疫来获取人群的免疫水平提升。
第三个误区,大家往往忽视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变异是它非常重要的特征,谁也不能保证奥密克戎株就是最后的一个变异株。
在这种误区上,我们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现在的总策略和总方针不动摇,我们要看到希望。我们现在的疫苗是有效的,但是防感染或者防新的变异株,如何再进一步增强它的效能,我们的科学家也都在加快进行研究。
关于核酸检测指南第三版修订
焦雅辉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之所以印发了三版的组织实施指南,就是说区域的核酸检测更多是一个社会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所以需要动员很多方面的力量,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够无缝有效地衔接,才能够保证实现我们要求的,无论是多大的人口规模都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的目标。
Q1:为何修订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
焦雅辉:提高早发现的能力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回答了记者关于《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和之前第二版相比主要修订内容的提问。
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我们在总结两年多全国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在修订和完善我们的组织实施工作方案。这一次,我们公布了第三版的组织实施指南。
主要修订的内容:
1.从范围上来讲,以往我们叫全员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这次把它修订成区域的核酸检测。区域的范围,之前“全员”容易让大家误解都是在全市范围内搞大规模的检测,容易让大家理解成我们在搞大水漫灌。这次我们修订,把它改成“区域”,也就是说我们更加突出强调科学和精准地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区域”要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势合理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
2.从时限要求上进行了调整。以往核酸检测要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完成的时限不一样,有在48小时完成的,有72小时完成的。这次专门针对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我们要求在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核酸检测一律在24小时之内要完成。
3.在总结组织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在细化的指导上做了精确的指导,包括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这里面要求成立9个专班,如何在采、送、检、报各个环节更加精准有效地匹配,以及核酸能力、采样人员如何配置,采样点如何设置,在这些方面都作出了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Q2:如何确定需要核酸检测的区域?
焦雅辉:“区域”范围的划定要取决于精准、科学的流调等因素
焦雅辉表示,区域的范围,就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也可能包括整个行政区域的全域。范围的划定要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是要取决于精准的科学的流调。另外也取决于我们管控的措施是不是严格。对于区域的划分,也取决于感染者是呈点状的,就是风险点是呈点状分布还是整体的聚集性分布,所有的因素都决定了区域划分有多大的范围。
我们这次在三版的组织实施指南里要求,要在科学精准的流调以及严格的管控措施基础上来划定核酸检测的实施区域范围,并且这个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强调,在每一轮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我们都要及时进行研判,要看发现的感染者波及范围有多广,另外也要分析这些感染者的来源是从哪里发现的,如果都是在我们管控的范围之内,我们就可以只是在管控范围内做核酸检测,所以是根据每一轮核酸检测发现感染者的途径以及它的分布,我们要做动态的调整,不断科学精准地来划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
Q3:是否意味着以后就不会做全员的大规模核酸检测?
焦雅辉: 社会面上的风险控制住,就不需要做大范围的核酸检测
焦雅辉表示,对于到底是不是实施整个城市的全员核酸检测,一方面流调要快,追踪风险,包括活动的轨迹,包括管控的措施,这些都要快,都要更加精准。前面提到了,我们还要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判,并不是说每一次核酸检测都要做整个城市的全员核酸检测,如果疫情发现得较晚,已经传播了相当一段时间,并且呈点多面广的分布,我们就有必要扩大核酸检测的范围,这样才能够避免您刚才提到的风险会被遗漏的情况。如果随着核酸检测的推进,更多的风险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们就要根据每一轮核酸检测的情况,感染者的来源,不断调整缩小核酸检测的区域范围,最终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所有的感染者的发现都是在集中隔离点,包括封控区,在这样一个严格控制的范围内产生的感染者,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我们把社会面上的风险都已经控制住了,就不需要再做大范围的核酸检测了。